• 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 欢迎来到湖北毕业生就业网!
  • 官方微信
  1. 首页
  2. >
  3. 创新创业
  4. >
  5. 详情

“两大重点”撬动未来

分享至:
2021年01月18日     浏览:7493 次      来源: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 发布时间:2021-01-19 08:50

  •  

  • 来源:湖北日报

  •  

  • 【字体:  

“两大重点”撬动未来

阅读提要

平台、人才,创新发展的两大重点与“牛鼻子”。为人才设项目,以项目聚人才,必须多管齐下,找准国家和省重大需求战略结合点,瞄准牵引力强的前沿、新兴领域,打造重大创新平台;系统谋划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力营造“鱼跃龙门”的“人才气候”。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是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名言。

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正在成为世界发展的强力支点——从蒸汽机到电力,从计算机到人工智能,创新引发的工业革命浪潮相继席卷全球,重组着全球力量。

湖北,中国科教大省,高校众多,人才云集。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让创新成为湖北发展全局的主引擎?如何让科教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强力澎湃创新动能?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抓住平台和人才两大重点,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科教强省,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人才设项目,以项目聚人才。

抓住创新“牛鼻子”

做工作,需要抓手。创新发展,湖北的抓手在哪里?

平台,即为重要抓手。

所谓平台,就是舞台、设施、环境与系统。平台,就是湖北创新发展的“切口”与抓手。

有平台,方能更好引才;有人才,平台才能做强做大。在省委政研室副主任陈宏斌看来,“平台与人才”两大重点,是构建湖北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抓住这两个重点,就抓住了创新发展的牛鼻子。

湖北是科教大省,高校129所,在校学生超过150万,位居全国前列;拥有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00多家科研院所;拥有“两院”院士80人,是湖北锻造“独门绝技”,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领头羊”。

多年来,“科教”一直是湖北引以为傲的耀眼名片。然而,光鲜背后难掩短板——

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投入强度甚至赶不上西部的四川和陕西;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数量不到广东的20%、江苏的34%,高新企业数量增速远低于湖南、江苏;湖北成果转化持续净流出,吸纳科技成果成交额仅占输出的七成,技术合同中流向省外的高于省内1.86倍。

如何拉长长板、补上短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同处中部的安徽,依托中国科技大学,打造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产业领跑世界,“九章”原型机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

同样在安徽,科大讯飞智能语音跻身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开放创新平台,超过400家企业聚集“中国声谷”,世界级人工智能及智能语音产业集群日渐形成。

聚集一流学者的重大创新平台,正在成为产业突破的利器。对此,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勾画出“线路图”——坚持战略需求导向,创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东湖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湖北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武汉喻家山下,华中科技大学引力实验中心35年打造“国之重器”,测出目前国际上最精准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新年伊始,该中心量子重力仪研发获得突破,实用化高精度铷原子绝对重力仪装备交付中国地震局,一个具备强竞争力的新产业即将诞生。在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被称为精准“癌症预警机”的全数字PET、给分子电子拍照的“阿秒相机”等创新成果纷纷问世。

省经济学会会长邹德文认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通过借力更多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打造出更多“独门绝技”。

打造重器 突破瓶颈

打造平台,必须坚持战略需求导向,瞄准具有强大产业引领作用的前沿、新兴领域。

在1月12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标北京、上海、粤港澳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统筹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人才团队和重大项目一体化布局,找准国家和省重大需求战略结合点,以推进武汉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力争在新一轮国家区域创新布局中赢得先机。

据透露,我省将全力支持武汉成为湖北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平台和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打造东湖科学城和“世界光谷”,加快“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支持襄阳、宜昌建设区域创新中心,重点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形成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宜荆荆恩”城市群形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创新型产业集群。

抓平台,必须突出特色与重点,舍得投入。

专家认为,在引进人才、平台的同时,湖北应立足战略产业布局、大学院所基础研究优势领域,布局平台建设,集中力量实现突破,进而带动具有全国甚至世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发展。

安徽,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一号工程”,计划5年投入1000亿元,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目标直指量子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选准突破口,重兵突击。我省决定,至2022年,省和武汉市每年共同筹集100亿元,重点支持重大装置、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园区和重大人才团队,打造一批“国之重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让人才大显其能

平台,吸引人才;人才,做强平台。创新发展,关键要激活人才。

激光技术,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和“最奇异的光”。全球激光器三分之一以上的消费需求来自中国。然而,高光束质量高功率光纤激光器被发达国家禁运。

历经近十年协同攻关,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公司研发出系列高功率光纤激光器,2019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纤激光器研发制造企业。

这一产业背后,是一位技术“大牛”——36岁就破格晋升教授的闫大鹏。正是15年前华工科技“挖”到闫大鹏,才成就了如今湖北的光纤激光器产业。

引进一个人,兴旺一个产业。如何让更多人才在湖北尽展其能?

建设一流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实验室等平台,是事业引才的基础。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为人才设项目,以项目聚人才。随着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及一批实验室的建设,湖北将迎来人才入鄂的高峰期。

集聚人才,更要用好人才。

据了解,我省计划依托国家级产业基地、产业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近年来,湖北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出台“人才二十条”政策,“我选湖北”“技能人才振兴”等计划纷纷实施,打造引才强磁场,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源源入鄂。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系统谋划、协同用力。专家们认为,抓牢人才这一创新发展重点,必须多管齐下,为人才打造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包括科研经费支持、子女教育安排等。

2012年,武汉科技创业“黄金十条”震动全国——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一年内未转化的,成果完成人或团队可以自行转化,收益中至少70%归成果人或团队所有;科研人员留岗创业,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创业所得归个人所有。

2013年起,湖北省先后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高校院所服务企业新九条”“激励企业研发活动十一条”等重要政策文件,全力营造创新创造“大气候”。

多位专家建议,必须持续推进改革,创新薪酬待遇、金融、税收等激励政策。同时,着眼成果在鄂转化,完善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机制,鼓励人才“一朝致富”“名利双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张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