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 欢迎来到湖北毕业生就业网!
  • 官方微信
  1. 首页
  2. >
  3. 创新创业
  4. >
  5. 详情

市校联手助推更多“纸变钱”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谋破冰

分享至:
2021年01月14日     浏览:7573 次      来源: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 发布时间:2021-01-11 14:41

  •  

  • 来源:湖北日报

  •  

  • 【字体:  

阅读提要

累计引进项目团队64个,获批知识产权达430余项,培育高技术企业55家,其中28家靠专利转化实现“纸变钱”。

岁末,受鄂州市委托的一份第三方评估报告新鲜出炉: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近5年发展为“优”。

然而,“优”中也有“忧”:部分优质项目遭遇产业化发展瓶颈流失外迁;与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研究院相比,差距明显。

下一个5年,如何扬长板补短板,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近期,鄂州市科技部门、工研院管理团队频繁接触,共谋创新突围。

全力孵化——

吸引1100余名高科技人才

2016年4月,鄂州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在梧桐湖新区组建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双方约定,政府每年拿出6000万经费,并在梧桐湖新区产业园提供1.7万平方米办公用房和3万平方米孵化用地,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科研力量,转化科研成果,孵化高端产业。

“产量从10万斤提升到百万斤,价格翻两倍。”2020年底,微生元公司负责人刘胜赴广西参加一场技术观摩会,得知自己公司研发的植物免疫蛋白帮助当地金桔园增产增收,这样发朋友圈。

多年前,刘胜团队入驻工研院,借助“微生物发酵公共服务平台”完成初试和中试。2018年,他们研发的第一代制剂推向市场,实现百万元销售。成立公司后,获得工研院200万元“天使投资”,撬动社会融资3000万元,去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

“一批批科研成果从这里走出实验室,迈向市场。”工研院院长戴江南介绍,近5年探索,该院建成公共和专业技术平台18个,同时组建投资公司开展天使投融资服务,形成从项目引进、成果转化到科技金融的孵化链条,吸引1100余名高科技人才创业就业。

2020年底又传来好消息:继2019年底获批全省唯一生命科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后,华中科技大学工研院成功获批鄂州市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相关指标超过合同目标,提升了全市科技创新实力,增强了发展后劲。”鄂州市、梁子湖区两级政府均对工研院近5年成绩给与肯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发布的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显示,鄂州在全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第95位,省内排名第4位,居于武汉、宜昌、襄阳之后。

发展隐忧——

转化快速但产业化受阻

然而,“优”中有“忧”的挑战也摆在眼前:多个进驻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的科研项目快速完成“0到1”的成果转化,却在“1到N”的产业化阶段遭遇难长大或留不住的尴尬。

“快5年了,周边没建新的配套设施。”工研院副院长郑刚从创业开始一直坚守。他说,最初梁子湖区给出厂房3年免租、公寓拎包入住等基础配套,使得工研院吸引大批科研团队入驻。随着越来越多的成果孵化出来,初级配套已不能满足后续产业化要求。

梧桐湖新区距人才富集的光谷仅30分钟车程,但至今没开行常态化通勤车,商业配套也不完善,让许多年轻人望而止步。

冯宇团队进驻工研院4年,利用光学活检技术,成为全球第二家共聚焦内窥镜研发生产企业。2019年底,企业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因招不到人,只好到光谷设立研发子公司。

2020年9月,第三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的复赛和决赛在工研院举行,由于新区没有像样的酒店,数百名参会人员只好住在临近的红莲湖新区。3天会期,来回班车拖来拖去,极为不便。

去年疫情突发,智能杀菌消毒产品成爆款,湖北深紫科技产品订单不断,2020年销售订单5000多万元。由于工研院最初提供的孵化厂房为商业用地,安全和环保评估难以完成,常收到当地职能部门下达的整改单,正常生产和IPO上市筹划受到较大影响。

一年前,一家研发激光器核心部件的企业在工研院通过初试和中试,已有社会资本跟进,准备落户梧桐湖新区时,同样由于相关用地手续过不了关,只好到外地发展。

初步统计,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成功孵化的55家企业中,真正成规模的不到两成。

谋划突围——

配套上破题,思想上破冰

5年合同即将到期,鄂州市原则同意延续市校合作模式。

第二个5年,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发展如何突围?各方达成共识:尊重科研成果转化规律,在“0到1”阶段保持耐心;市校联手,在“1到N”的产业化阶段精准施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获悉,为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住,鄂州市政府正引入一家高校进驻梧桐湖新区,借此提升周边配套。

此外,梁子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期限为2001—2010年。为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省政府于2017年12月启动该规划修编工作。目前,梁子湖湿地保护区调规正抓紧推进。一旦调规获批,工研院孵化成功企业启建厂房再无用地之忧。

新年伊始,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提出,以优化制度供给持续推进营商环境革命,其中特别提到“精准把握执法司法力度和温度,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司法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发展要突围,需在人才、土地等要素配套上破题,更需思想上破冰。”戴江南直言,梁子湖湿地保护区现在调规,工研院企业新建厂房还得一两年过渡期。他建议,当地相关部门应借鉴光谷做法,加强过渡期创新服务。

几年前,武汉光谷未来城就有高科技企业开在写字楼,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出具相关文件,允许其在安全、环保达标情况下开展正常生产。

华中科技大学与各地政府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中,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离华中科技大学本部及武汉市最近,在组织研发和产业化团队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与出自同一个“娘家”的东莞工研院相比差距明显,后者建成9个产业园区,孵化企业898家,还为数万家园区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与东莞相比,鄂州产业基础偏弱,短期内无法支撑起‘通过技术服务发展壮大’的东莞模式。”郑刚表示,现阶段,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惟有大力引入科研成果加快转化。

鄂州市科技局局长赵德辉认为,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保持耐心的同时,也期待工研院创新体制机制,坚持转化和产业化并重,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加大与光谷科技企业对接服务,加紧谋划鄂州机场建成运营后产业新机遇,加快市场化改革,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我们联合政府投资平台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已尝试投了4个项目,共千万元投资,撬动了第三方社会资本跟投。”郑刚说,工研院聚集精微视达、微生元、深紫科技等20多家有代表性大健康领域企业,初具产业化基础,并已着手编制下一个5年计划:争取获批工业用地,借力光谷科创大走廊东扩,围绕光电健康行业布局上中下游企业,打造光电健康产业园。(夏中华)